教育

中软国际教育:学科交叉复合型IT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1-19  作者:编辑   来源:互联网  查看:
内容摘要:
2021年10月17日,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第四届年会暨信息技术领域产学合作论坛在北京盛大召开。本次大会由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办,中教全媒体承办
..

2021年10月17日,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第四届年会暨信息技术领域产学合作论坛在北京盛大召开。本次大会由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办,中教全媒体承办,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卓越研究院副院长阎赫发表了主题为“产教融合‘新工科’,学科交叉复合型IT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演讲。



 

云图片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卓越研究院副院长 阎赫


现场精彩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本次大会上为大家分享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在交叉学科IT复合型人才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刚听到了很多专家领导的报告,里面都会强调一点,在中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之下,基于很多国产自主技术以及面向各行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应用已经成为整个IT软件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更好的将我们的信息技术、IT技术以及软件技术更好的应用于我们的产业中,为产业培养既具备IT素养技术能力,同时又了解各行业领域的软件技术复合型人才,是我要给大家带来的一个话题。 我今天的分享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  



 

一、产业需求引领专业新发展的思考



 

云图片

 


 

首先,我跟大家分享的是产业的背景以及我们的一些思路。数字经济的发展需存在两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方向,一是国产自主技术,二是各行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在这个趋势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了四新建设。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在IT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提出了构建以“新工科”为基石,面向跨行业应用的IT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在这种需求下我们从校企合作的模式,从人才培养的全新知识体系结构,以及工程实践类的训练模式等关键环节都会发生一些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依托自身产业的能力进行资源总集和整合,为高校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聚焦教育领域能力建设,助力新工科建设发展,在多年的工作中沉淀出一批教育专业能力建设方面和校企合作共建探索方面的典型成果。



 

云图片

 


 

首先,在教育专业能力方面,目前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卓越研究院拥有八位工程教育企业专家。同时,截止到目前我们更加细化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五大专业的共建合作体系。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联合了220余家高校加入了新工科的联盟。


其次,在校企合作方面,中软国际向北京理工大学捐赠1亿元,共建了信创学院,共同培养硕士、博士学位的信创高端人才。在课程资源方面我们也在不断的把企业最新的主流核心技术快速转化成教育资源,对我们传统计算机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升级和改造。实践类的资源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优势,我们基于中软国际业务线及产业合作伙伴自身的真实工程项目,在合规、脱敏之后转化成符合高校教育规律、适应高校教学场景的实践类案项目例资源库。截止目前,累计整理行业案例有60余个,全面构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行业场景项目案例库,涉及医疗、金融、交通、农业、通信、公共服务等多个专业领域。


最后,在校企合作成果方面,截止到目前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和1000多所高校有不同层次的合作,深度合作院校达到124所。目前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在校企合作中全国在校学生达到了3万人以上。同时我们与3所高校共同申报了特色化示范型软件学院,与7所学校共同申报现代产业学院。我们也积极参与到产学研新工科联盟很多工作当中去,特别是在师资培训过程当中,截止到目前,线上线下师资培训组织总计12场,覆盖全国120余所本科院校,累计培养基于新一代技术的师资1200余人。


中软卓越研究院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行业人才培养,在和高校的交流和沟通中,了解到高校对企业的诉求。一是产业发展及岗位分析,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二是企业的真实案例项目,如何能够构建全新的工程实践课程组织形式和模式创新,把企业真实的需求、规范和标准引入到课堂,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求解能力。三是与高校课程融合的产业新技术体系,比如信创体系、国产技术体系如何更好的融合,改造升级我们传统的课程。四是工程师进课堂,配合组织工程实训,把企业中实际的流程标准规范引入到我们的教学当中体系当中去。五是释放就业需求,实现精准人才对接。这些都是高校的对企业参与产学合作过程中的典型诉求。同时,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四个问题。一是如何精准确定“IT+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IT信息技术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经过多年校企合作的发展,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思考。在高速的软件产业发展下,对新人才要求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技术服务于行业?而且是各行各业,过程中对于人的要求就有很大的变化了,不仅仅是只有技术能力了。二是如何构建满足“IT+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三是如何构建满足“真实行业需求”的工程实训组织形式?真正能够把企业的开发模式、规范标准、流程管控以及风险管控机制等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引入到实际当中去。四是是如何实现企业用人需求与高校人才精准对接?



 

二、立足产业对“IT+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云图片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做了很多的努力。我们首先站在企业的角度,过程中充分发挥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的产业总集能力,联合了很多生态上下游企业来构建我们的产业联盟,包括芯片、基础软件、大数据、金融、医疗、智能制造等,这样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的去认知产业的动态发展趋势。同时把很多企业优秀的数字化平台转化成实验室平台,截止到目前我们有7个高校行业实验室,如大数据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鸿蒙实验室、金融科技实验室、智能医疗实验室……除此之外我们也引入了各个企业中比较典型和优秀的真实项目,转化成可以在教学场景应用实施而且满足多场景应用的教学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断的指导老师如何用这些产业主流的数字化工具,平台与资源的结合才能够把这些资源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从而更好的实现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


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与思考是研究院一直长期以来在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去产业,企业到底需要怎么样的岗位。研究院在九月份发布了报告——《软件开发领域专业人才岗位分析报告(2021)》(点击阅读),这个报告通过我们对产业的调研,以及对56000余个招聘岗位的数据分析,统计出了60余个软件技术岗位,对岗位能力要求、认知要求,以及把岗位的任职要求转化成人才培养的KAQ模型(即知识、能力、素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个报告一经发布受到很多高校的关注,截止到目前已经有149所高校在订阅并引用报告内容来支撑他们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除此之外,我们在这个大报告的基础上分支出来了多个垂直行业领域的IT数字化人才报告,比如说金融科技、智慧农业、智能交通以及智能医疗。我以金融科技为例,说明金融行业对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技术等相关岗位要求。在IT+金融领域,我们总结出了金融科技4大类12个IT技术岗位招聘需求,构建出来我们的岗位画像,同时我们通过岗位画像高度抽象和提取,形成了我们的人才画像。通过人才画像再细化,最终形成了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KAQ模型。我们通过清晰的逻辑,把岗位需求转化成人才培养目标,给各类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云图片

 


有了明确的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积极构建满足高校教育规律及适应高校教学场景的IT+多学科课程资源库,我们把课程资源库分成三个部分。一是跨专业微知识体系库,对于IT复合型人才,必须有其他相关专业的一些知识体系纳入到我们的课程体系当中去,无论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通过在线教学、第二课堂的形式等,因此在我们全新的课程知识体系中多了一个跨专业微知识体系。二是专业课程模块化融合课程资源库,对专业课程进行行业案例融合改造和升级,将行业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并融入到原有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开发课程中。三是基于真实行业项目的工程实践课程资源库,以智能医学和金融工程为例,在IT+医学方面我们现在已经构建出智能医学导论的跨知识体系的课程,我们也称之为融合课程,既讲医学又讲IT,解答如何通过数字化的方法解决医疗传统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些专业的课程以及配套的课程,例如智能医学影像识别、区域医疗大数据分析等,在IT+医学知识体系结构中,我们有1门融合课程, 5门AI课程,72个实验,4个企业项目。同样,在IT+金融课程资源库中,仍然是这样的结构。我们不断思考如何更好的把融合类课程做好,对于理论类和实践类课程来说,这都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和很多高校共同推进和探索,一道实践IT+多学科人才培养。在IT+医学领域我们与南开大学共建完成《医学信息AI实践》国家一流课程,与包头医学院共建完成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医学大数据)专业的《智能医学导论》课程。在IT+金融领域我们积极参与到很多的产业行业的会议当中去,比如说与复旦金融人才教育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科技赋能知识教育的论坛,与上海杉达学院共建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基地。在IT+农业领域,我们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讨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模式,同时参加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的成立大会,在会上分享了很多IT+农业人才培养以及资源建设情况。在IT+交通领域,我们与北理工联合发起共建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创新研究院等等。在与很多跟高校积极探索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同时我们把很多产业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新标准引入到高校当中去,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方面我们都积极的跟高校在一起,共同前行。


除了一些复合型的体系模式的教学资源建设之外,基于时代的发展以及产业的需求,自身的专业课程也要升级再改造,我们也持续更新信息技术课程,与行业技术保持同步。我们主要构建构建基于信创国产技术的课程,重塑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采用模块融合的方式将国产技术引入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相关的课程中,进行章节改造,突出原有课程的国产技术特色。在信创模块化课程资源升级改造原有课程资源过程中,我们采用两种模式,一是深度融合,例如操作系统这一门课,我们会引入鸿蒙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然后在各个章节中都加入鸿蒙系统在该领域(如CPU调度、线程进程、内存管理、文件管理等)的一些原理、思路、技术以及解决方案策略。二是快速整合模式,这种整合模式是在保证原有章节基础上,最后去增加一两个章节来强化国产技术在该专业知识体系领域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实现方法。我们已经构建了完整的信创化模块课程资源包支持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开发等多门专业课的国产技术升级。我们将鲲鹏、昇腾、鸿蒙、高斯、欧拉等产业新技术引入课程资源建设。与高校一道共建国产技术全栈课程资源库。这些资源课程更重要的是要符合高校的教育场景,能够真正的落地执行下去,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在不断的把每一门课程都按照OMO的模式来进行资源的构建,我们的教学PPT、微视频、课后作业、配套实验手册、案例源代码、考试题、实训指导手册等一整套资源,完全满足高校多场景教育应用。现在我们也在积极联合高教社等出版社把我们相关的课程以数字出版物、立体化教材等多种形式进行出版。



 

三、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与高校共同成长



 

云图片

 


 

有了资源之后,如何更好的去在教学中实施和应用,这是我想说的第三个话题,就是产业赋能教育,我们对高校专业综合实训模式的研究。卓越研究院专门做了一个报告——《“线上线下融合+分层学习”的计算机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在这里面我们提出了一个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就是如何让我们不同能力的同学进入到一个实训体系之后,能够在自身个性化的水平和能力基础上得到全面的提升。在这个新模式执行过程中解决了很多我们在实训过程中发现的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痛点问题,促进实践类教学目标达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贯穿始终。我们创新性的把企业对于新员工培训的思路和模式与高校的工程实训进行了融合创新,构建出了一个理念,即线上线下融合的分层学习,我们会把整个实训分成三个阶段、五个步骤,每个步骤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模式融合,进行训前测试、训前学习、训中测试以及训后的扩展,整个实训最终与行业的认证相挂钩,让整个实训的成果输出可量化评价,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也做到了各个环节全周期评价,因此我们希望把校企合作实训的模式做到目标清晰,过程可控,结果可信。


我们在与高校共同实践多模式的实训创新中得到很多高校的大力支持,今年在西安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分别把我们的资源和实训创新组织形式进行了实践,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老师们的反馈,给我们提了特别好的建议,我们也在不断的思考和迭代,探索如何更好的把企业的内容、资源和理念与高校进行融合。我相信在校企合作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会和更多的高校一起探索出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内容、组织形式以及创新模式。


如何解决高校和企业的精准人才对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面对人才培养和高校的专业建设过程当中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就业服务体系网络。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联合自身业务线及生态伙伴,每天提供近百个岗位,多层次企业及岗位需,能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通过强大的服务网络及团队,为应聘学生提供全程服务跟踪。同时组织各类大赛,希望通过大赛遴选高端人才。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参加2021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发布参赛命题。每年中软教育集团联合产业及顶尖机构合作举办“未来杯”大赛。全面构建中软教育大赛平台。



 

云图片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不断探索、学习、研究分享,积极投入到新工科校企合作建设工作中。例如,中软国际公司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唐振明先生作为受邀单位代表,出席“2021 (第二届)中国软件教育年会”并发表了《关于工程教育认证中企业因素的思考》的主题演讲,受到很多高校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同时我们也积极参与到参与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当中去,做了多期的师资培训,助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高校合作过程当中我们得到了很多高校的支持和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IT国产自主技术还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各个领域方面,我们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资源库建设、师资培训、校企合作服务体系等方面全方位、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最后我们也希望能够跟高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共同努力,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更好与全国高校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合作,共同培养未来的数字化IT技术人才,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中国新闻在线-新闻资讯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verved   工信部备案号: 沪ICP备15033175号 联系我们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